國歷史學家保羅·肯尼迪說:“近代以前時期的各種文明中,沒有哪一種文明比中國文明更先進、更?!?/span>
然而,自進入15世紀,中國日趨保守,在鄭和的艦隊第七次下西洋后,明朝下令禁止建造遠洋帆船,主動放棄海上貿(mào)易,把自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隔離起來。 以后中國海軍幾乎一蹶不振,中國沿海甚至長江沿岸的城市都受到倭寇的襲擊,中國始終只在陸上進行防御,甚至葡萄牙船只一再在中國沿海出現(xiàn),也沒迫使明政府重建一支強大的海軍。
對于明政府為何作出停止造大船和出海遠航的決定,有人認為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,有人認為是因經(jīng)濟壓力所致。
事實上,中國明朝閉關(guān)自守與朱元璋的《皇明祖訓》有著更為直接的關(guān)系。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,西歐的海上霸權(quán)是在朱棣派出的艦隊耀武于南??v橫若干年之后才開始出現(xiàn),朱棣攻打安南所留下來的不利后果,沒在他生前暴露出來,卻遺患他的子孫。
朱棣的作為已超過他可以支付的能力,他的帝國承受了過重的負擔,已近乎破裂點,他的繼承人必須全面地緊縮,才能避免朝代之淪亡。 1424年朱棣逝世后,皇位由太子朱高熾繼承,但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駕崩了,接位者為明宣宗朱瞻基。朱瞻基雖未停止鄭和的遠航,但減少了遠航的次數(shù),他在位期間只批準了一次。
隨后的繼位者明英宗朱祁鎮(zhèn)在登基當年就終止了鄭和的遠航。 明政府為何作出這樣的決定?
黃仁宇說:“現(xiàn)存的資料證實,鄭和準備航海時有權(quán)向沿海地區(qū)直接征用人力與物資。這艦隊之出動雖也有商人參加,可是其被抨擊,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潤……海船的往返,找不到一種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規(guī)模的載運,因之其勞師動眾,更為人指摘。
這些船舶所載出口商品為綢緞、銅錢、瓷器和樟腦,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、珍寶、刀剪、油膏、藥料及奇禽異獸,此類物品可以增加宮廷生活之色彩,卻不適用于大眾化市場。
即使胡椒與蘇木被政府使用當作文武官員薪俸的一部分,其價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維持如此巨大艦隊。鄭和所率領(lǐng)的軍隊雖在海陸戰(zhàn)役里獲勝,可是一次戰(zhàn)役也可能死傷數(shù)千。另外南京之龍江船廠曾造大小船只數(shù)千,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間征用,此更招民怨?!?/span>